跳到主要內容
:::中央區塊  

華文視障電子圖書網

現在位置: > 書目介紹

出版快訊/書目介紹

字體大小:  
遜尼、什葉、古蘭經:認識伊斯蘭的早期歷史與真精神(《先知之後》與《古蘭似海》套書)  After the Prophet: The Epic Story of the Shia-Sunni Split in Islam + 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

遜尼、什葉、古蘭經:認識伊斯蘭的早期歷史與真精神(《先知之後》與《古蘭似海》套書) After the Prophet: The Epic Story of the Shia-Sunni Split in Islam + 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

  • 分類 : 人文史地> 世界史地> 地區史> 亞洲地區
  • 作者 : 萊思麗.海澤爾頓, 卡拉.鮑爾 原文作者: Lesley Hazleton, Carla Power 譯者: 夏莫, 葉品岑
  • 出版社 : 八旗文化
內容簡介

  ★★《先知之後》★★

  ※TED百萬點閱作家─海澤爾頓─歷史書寫的顛峰之作。
  ※Amazon亞馬遜4.5顆星好評,高掛「伊斯蘭」分類暢銷榜7年。

  先知穆罕默德驟然辭世,誰該繼承他領導伊斯蘭世界?

  近親、愛妻、大臣、新舊追隨者,各有盤算。為信仰,為生存,也為名利權勢。

  先知尚未入土,危機已然爆發。繼任的哈里發接連遇刺,接班之爭淪為恐怖內戰。「穆斯林不讓穆斯林流血」的神聖禁忌被打破,連先知的子孫都慘遭毒手……

  西元632年,在經歷了將近二十年艱辛的佈道與抗爭之後,穆罕默德終於率領新興的穆斯林信眾返回麥加,為阿拉伯社會帶來繁榮與和平。但誰也想不到,正當伊斯蘭如旭日東升之際,六十三歲的穆罕默德突然倒下。難以置信的是,九位妻子沒有為他留下一名男嗣,他生前亦無指定繼承人。誰將在先知之後領導大家?無人知曉。有血緣之親的堂弟?最忠實可靠的老臣?富貴瀟灑的女婿?即使暫時取得共識,繼任的哈里發――即「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也無法服眾。野心勃勃、老奸巨猾的總督暗地裡伺機而動,圖謀大位……

  後宮遺孀較勁、部落首領鬥爭、新信仰與舊傳統的矛盾、貴族與平民的利益爭奪,星星野火悶燒不止。二十多年後,內戰終於爆發!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即穆罕默德的堂弟、養子、兼女婿,試圖力挽狂瀾卻無力回天,萬般無奈下與穆罕默德最寵愛的遺孀阿伊夏兵戎相見,為後續更血腥的屠殺寫下第一頁。先知的智慧與福音無法阻攔後人的貪欲與痴迷。西元680年,在今日伊拉克的卡爾巴拉,胡笙──阿里之子、穆罕默德的外孫,亦即他在人世間的唯一男性血親──也壯烈赴義。為追念先知的血脈、敬仰阿里與胡笙高貴的情操,他們的支持者成為什葉派的先驅。「什葉」,在阿拉伯文裡,即阿里的追隨者。

  《先知之後》共分三篇,分別以先知穆罕默德、阿里、胡笙為主角,旁及穆罕默德的近親、參與傳教事業的重要信徒,以及阿拉伯帝國興起之初的權臣與野心家。他們共同譜寫伊斯蘭歷史的早期篇章。作者萊思麗.海澤爾頓著作等身,但《先知之後》可謂其顛峰代表作。她廣泛參考多元的史料,大量引用阿拉伯文學中的詩歌與民謠,細心揣摩關鍵歷史人物的性格、思維與困境,在呈現客觀史實之外,更帶領讀者深入體察人物的內心世界,探索他們的悲喜哀樂、野心與信心、親痛仇快的人性弱點,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美德。

  在縱覽歷史浮沉與人物哀歌之外,本書讀者亦可以思考:究竟什麼是宗教?屬靈的世界是否永遠不可能獨立於塵世俗務而存在?什麼是政治?好人是否終究不可能在充滿權謀算計的政治中生存?

  ★★《古蘭似海》★★

  ※博客來2017八月選書
  ※博客來2017年度選書
  ※2015《華盛頓郵報》、《丹佛郵報》最佳圖書
  ※2015普立茲獎佳作
  ※2015國家圖書獎佳作

  回歸《古蘭經》,我們能看到什麼?

  世界上再沒有第二本書,能同時引發寬恕與戰爭、慰藉與仇恨。誰誤解了它?誰能詮釋出真實的伊斯蘭?

  在對立紛擾的爭辯中,一位美國女記者跟隨一位印度傳統伊斯蘭學者,回歸《古蘭經》經文的原始脈絡,走入澄澈明亮的伊斯蘭之心。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衝突愈演愈烈之際,各式各樣關於「伊斯蘭」的報導充斥著媒體版面。狂妄暴力的極端分子成為關注焦點,深化主流輿論對伊斯蘭的抨擊與偏見,同時,為伊斯蘭平反之聲也日益顯著……

  美國記者卡拉‧鮑爾兒時曾隨父親旅行伊朗和阿富汗,在她心中留下對伊斯蘭的親近之情。面臨現今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撕裂衝突的局面,她決定展開行動:當瞭解伊斯蘭成為必要,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討論《古蘭經》呢?

  為此,鮑爾開始和以挖掘歷史上四千名重要的女性穆斯林而聞名全球的印度裔伊斯蘭學者阿卡蘭(Mohammad Akram Nadwi)共同研讀這本神聖經典,站上跨文明對話的最前線,找尋對話的可能。長達一年的學習旅程,兩人走過牛津的咖啡館和印度小村莊的穆斯林學校,在茶與咖啡之間,咀嚼引發熱議的《古蘭經》經文。鮑爾聆聽阿卡蘭述說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與言行,還原經文脈絡,企圖接近伊斯蘭的真義。

  一位西方世俗女性,和一位傳統派的印度宗教學者,似乎應該劍拔弩張的關係,卻培養出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他們攜手從《古蘭經》洗鍊優美的文字中,挖掘出伊斯蘭崇尚和平而非屠殺的溫順性格,以及對女性的尊重而非迫害,拆解了聖戰、一夫多妻等常見的刻板印象。現今對伊斯蘭的誤解,無非是混淆了穆斯林社群中多樣的傳統文化,以及伊斯蘭信仰的樣貌。

  然而,兩人的討論會不只是純真美好的文化交流。隨著與阿卡蘭的互動愈發緊密,身為世俗主義者的鮑爾不斷面臨自身思想觀念的挑戰。與異文化的碰撞是一場近身的肉搏戰,少不了尷尬、摩擦與辯論,迫使鮑爾跨越大城市居民習以為常、世界主義式的「尊重欣賞」,激盪出深刻理解的火花。

引用網址

「博客來」網路書店相關連結(另開新視窗)

推薦此書

留言

:::下側區塊